爱因斯坦独具慧眼!
2018-06-15 12:34:43
  • 0
  • 4
  • 140

爱因斯坦独具慧眼!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6月13日报道,5月底,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因斯坦游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引起种族歧视争议,英国媒体日前有报道称,爱因斯坦在这些日记中表现出的对外国人、特别是对中国人的歧视“令人震惊”。英国《卫报》的文章举出了以下几个例子:

爱因斯坦称中国人“勤劳、肮脏、愚钝”。他注意到,“中国人吃饭时不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欧洲人在树林里如厕那样蹲着……(中国人)安静、拘束,就连孩子看上去都很呆板、愚钝。”爱因斯坦在其中这样描写中国人:“就连那些被迫像马一样做苦力的人也没有表现出懂得痛苦的样子……经常更像自动机器而不是人。”

爱因斯坦还写道,中国人“生很多孩子”、“繁衍能力很强”。他随后对此观察的反思是,“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了所有其他种族,那真是遗憾。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就连那样想一想都是无可言喻的悲伤。”“我注意到,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我不明白中国女人拥有哪些致命的诱惑力、使身边的男人无力自卫、只能去繁衍后代。”爱因斯坦搞不懂为什么中国男人会觉得中国女人有足够的魅力、会去和她们生孩子。又说或许中国人会“取代所有其他种族”。

报道称,1922年秋天,爱因斯坦携第二任妻子艾尔沙前往远东、中东,行程历时超过5个月。这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前往该地区。爱因斯坦应邀前往日本讲学6星期,来回两次途径上海做短暂停留。第一次是在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夫妇抵达上海。日本方面陪同爱因斯坦夫妇浏览南京路等市容、并在“一品香”吃午餐。然后听昆曲,逛城隍庙、豫园等。11月14日,爱因斯坦夫妇离开上海前往日本。第二次是在1922年12月31日下午,返回欧洲途中的爱因斯坦再度抵沪,逗留至次年1月2日。其间,爱因斯坦曾在当时的工部局礼堂做有关相对论的演讲,并参加上海犹太宗教公会在杜美路9号(后改建为杜美大戏院)为他举行的招待会。

不过《卫报》援引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爱因斯坦文献计划”负责人之一、资深编辑罗森克兰兹的话说,那些日记是爱因斯坦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记录下的私人想法,爱因斯坦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日记有朝一日会被发表。

爱因斯坦仅仅在中国二次转乘一下,总共只逗留了5天时间,却能抓住当时中国人的一般特征,爱因斯坦实在聪明绝顶!独具慧眼!

看过清末民初时的老照片,没有一张不反映出当时的愚昧黑暗,人民的痛苦麻木。女人裹缠着畸形小脚,地位卑贱胆怯,出门躲避着陌生人的眼神,比如今穆斯林国家的女人过得还要惨,能不呆板、拘束?父父子子臣臣,论资排辈,长辈、权势者为高上,为神圣,古板的家教礼教管教严厉,专制社会人吃人,孩子和大人能不呆板、愚钝?那时满大街跑的都是拉黄包车的(黄包车乃是代替传统轿子的一种进步),还有各种搬运工、苦力工,很符合当时的落后现状。直到我童年50年代时,黄包车仍然还存在。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邻居家的孩子吃饭时,总喜欢窜门,端着饭碗,蹲在地上吃饭,喊他坐凳子也不坐,说习惯了。这些都是常态,不足为奇,一点也不是什么歧视,而是时代的真实缩影。

至于爱因斯坦为什么说,人们像马一样做苦力也不表现出懂得痛苦的样子?这是因为民族不觉醒的木纳状态,也是儒佛道三家的“功劳”。什么叫看破红尘?就是“认命”。直到现在还有人说,人要活得快乐就要“没心没肺”。经验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必须在焦虑中度过,否则不会有所改变、有所进步。焦虑就是在不停的思索探讨,一个民族不善于思索探讨,尤其是自己之外的世界,难怪中国近代对人类没有建树。没有多少人“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是很悲哀的人类种群。

鲁迅先生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那一个生龙活虎、睿智多谋?阿Q、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魏连殳、高老夫子、陈士成……?要说歧视,鲁迅先生最早就歧视国人了。

2018.6.15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