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沉淀下的艺术瑰宝
2022-08-12 17:10:09
  • 0
  • 0
  • 65

欧洲大教堂——文明沉淀下的艺术瑰宝

许多人去过欧洲各国旅游多少次,也参观过许多著名的大教堂,却不知道这些历史各个时期的风格不同的建筑类型有什么区别,叫什么名称。建筑是标志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证据。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种风格的化石,而当另一种风格在悄悄兴起而终于蔚然成风继而开始蜕变时,建筑就成为永恒流韵的音乐了。欧洲建筑可以影响和改变五大洲四大洋。而东方建筑只能局限在本地区流行几千年(例如中国古建筑只影响朝鲜、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而不会改变和影响欧洲建筑类型,那怕只借鉴其中一点点优点也没有,这是为什么?

欧洲古建筑讲究高大雄伟壮观,而中国古建筑矮胖简朴单调,没有外观上的美学效果。远远望过去,屋顶屋面占了三分之二的视觉面积,一模一样的瓦片又能欣赏到什么东西呢?犹如清朝官员头顶上戴的园锥形帽子一样,看到的全是帽顶,其它什么变化也没有。只因为中国古建筑存在一个特色,以四角起翘的大屋顶和斗拱为象征,四边屋顶均要超出房屋几米之远,难怪屋顶面积那么大!这样屋内光线全遮档住了,这种风格和王权专制一样顽固的保待几千年不变。欧洲建筑最忌讳屋顶露出来极不美观,屋顶坡面只有二面,均采用雕刻精致的山墙或高耸的塔楼档住,有的干脆用大跨度的圆顶石拱来代替屋顶,所以雄伟壮观,气度非凡!

教堂一直是基督教教徒们安抚心灵、寄托精神的场所,是他们信仰的凝聚地,是他们虚拟而成的现世地上的天国,随着时间的流变,教堂无一不承载着每一个时代的全部信仰、社会情感和审美情趣,并倾注了一代代艺术家的追求、激情和梦想。追溯欧洲教堂起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才发展起来的。以后演变为拜占庭式、哥德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

一、古希腊建筑的神殿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料。限于材料性能,石梁跨度一般是4~5米,最大不过7~8米。石柱以鼓状砌块垒叠而成,砌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连接。墙体也用石砌块垒成,砌块平整精细,砌缝严密,不用胶结材料。而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同时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如帕提农神殿、赫菲斯托斯神庙、宙斯祭坛、赛利农特神庙群和圣所,都是为人所知留存的标准类型的希腊公共建筑物的例子。希腊神殿建筑总的风格是庄重典雅,具有和谐、壮丽、崇高的美。

古希腊人神殿建筑的遗产可以认为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希腊建筑所包含的形象模型,这些模型首先包括一系列装饰物术语、雕塑以及风格。另一个是石柱,有门廊石柱,发展到建筑的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所以,想要研究古希腊的艺术史,希腊建筑就是一切艺术的研究起点,因为它包含的并不仅仅是如何建起一座令后人惊叹不已的建筑物,它包含的还有古希腊人的审美观念,雕刻艺术。它的梁柱结构,它的建筑构件特定的组合方式及艺术修饰手法,深深地久远地影响欧洲建筑达两千年之久。因此我们可以说,古希腊的建筑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

第一特点是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多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特点是: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希腊人会在屋顶上加木头横梁,并且铺上陶瓦,或者偶尔铺上大理石板。他们知道石拱的原理但甚少使用,也没有将圆顶盖在他们的建筑物上;这些东西后来留给了罗马人使用。低矮的山形屋顶会在建筑物的末端留下三角形的剖面,山形墙通常会用雕塑装饰。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特点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

第五特点是: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从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旋涡,科林斯式柱式柱头上的由忍冬草叶片组成的花篮,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态自如的少女,各神庙山墙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艺术。由此可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雕刻创造了完美的古希腊建筑艺术,也正是因为雕刻,是希腊建筑显得更加神秘,高贵,完美和谐。

公元前4世纪后期到公元前1世纪,是古希腊历史的后期,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和北非,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建筑风格向东方扩展,同时受到当地原有建筑风格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点。

二、古罗马建筑的教堂

当东罗马帝国千年不绝之时,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本部却一蹶不振,古罗马的建筑技巧和艺术也失传了。公元9世纪左右,在经历了300多年混战后,西欧终于形成了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英格兰、西班牙等十几个民族国家,在此基础上,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欧洲,

罗马式建筑又译作罗曼建筑,罗曼式建筑常常被划分为"第一罗曼式"和"罗曼式"两个时期,其区别主要取决于建造时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第一罗曼式以粗石砌墙、开更小的窗户并尚未采用拱顶。伴随着拱顶和有所加工的石块被增量的使用这些较大的改进标志着第二罗曼式。罗曼式建筑的墙壁通常厚度很大,开口部分极少并相对较小,因此显得沉重封闭。它们通常为双层壁体、填以碎石。柱子是罗曼式建筑结构上一个重要的特色,

罗马式建筑在欧洲几乎随处可见,且各有其神采特色与地方情调。如果要从这么丰富多彩的建筑世界中,找出罗马式建筑的一系列明显特征和共同点如下:

第一特点是:罗马式建筑的基本典型是教堂,就像神殿之于古希腊艺术。在那个宗教信仰强烈的时代,教堂会成为主要建筑是在自然不过的了,而且教堂还是当时最富有、最有学问、设备最好且无所不在的机构。

第二特点是:则是技术处理方面,罗马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都以拱顶为主,以石头的曲线结构来覆盖空间。它一般是在门窗和拱廊上采用半圆形拱顶,并以一种拱状穹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的支撑,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而这些拱顶强有力的外延感往往又被厚实的窗间壁和墙所抑制,厚实的石墙是当时严重的封建割据和频繁的内外战争的时代特点在建筑上的反映。

第三特点是:罗马式建筑的美学观点,就是建筑物巨大、繁复,强调明暗对照法(让光线从寥若晨星的小孔照射进来),但建筑的装饰则简单粗陋。

第四特点是:艺术形式有着主次关系:建筑居于主导地位,而其他的艺术活动,如绘画、雕塑、镶嵌艺术等,则居于附属地位。

第三点与第四点已经成为认识当时建筑的最明显特征,而最关键、特别的则是建筑的屋顶,从屋顶的特点来看,中世纪的匠师与工人们创造出一个建筑体系,或者说,他们创造了一种风格。罗马式半圆形的拱券结构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离。

第五特点是:罗马风建筑的另一个创新是钟楼组合到教堂建筑中。从这时起在西方无论是市镇还是乡村,钟塔都是当地最显著的建筑。钟塔的建立在现实意义上是为了召唤信徒礼拜,但是在战争频繁时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当悠悠的钟声从高高的塔顶上传出时,人们又何尝不觉得这是神在召唤呢?

罗马式建筑兴起于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是欧式基督教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罗马式建筑的特征是: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隐修生活这一制度由传教士圣本笃在6世纪确立,修道院有时也会承担主教座堂的功能,建于1088–1130年间的"克吕尼修道院三世",这座直到文艺复兴时仍然是欧洲最大的建筑。位于图卢兹,建于1080-1120年的圣塞尼教堂仍然保存完好,并以它模数化的形式、庞大的外观,以及简单的拱形窗这一母题的重复表现了罗曼式建筑设计的规律性。

11世纪末-12世纪见证了遍及欧洲的教堂数目的空前增长 ,其中大部分建筑得以存留(规模或大或小),法国南部图卢兹的圣赛尔宁教堂只是罗马式风格的开始,真正罗马式风格的形成以英国杜勒姆教堂为标志。始建于1093年,到1130年才完成,它是英国第一座完全用石头盖顶的教堂,中堂体量却是圣赛尔宁教堂的三倍。

在意大利罗马式建筑的杰出代表是托斯坎纳的比萨教堂建筑群,它建于1063~1174年,包括大教堂、洗礼堂、钟塔和公墓四个部分,是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建筑群之一。罗马科斯梅丁的圣玛利亚教堂,罗马圣克里蒙教堂,佛罗伦萨洗礼堂和维罗纳的圣泽诺大教堂,米兰的圣盎博罗削圣殿。法国著名的卡昂修道院和修女院以及法国芒什省圣·米歇尔山修道院。位于西班牙加利西亚西端的孔波斯特拉的圣地亚哥修道院成为了欧洲一个最重要的朝圣地。在英格兰的27处奠基于古代的主教座堂中,除了修道士从旧塞勒姆迁置的索尔兹伯雷主教座堂(也称新塞勒姆)外都开始于这一时期,如坎特伯里教堂。在德国,很多罗曼式修道院分布在莱茵河及其支流上,著名的有美因茨、沃尔姆斯、施派尔和班贝格等。在科隆这一当时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北侧最大的城市,一个很重要的大城市教堂群大部分完好无损的幸存下来。随着隐修生活在欧洲的传播,罗曼式教堂也在苏格兰、斯堪的纳维亚、波兰、匈牙利、西西里、塞尔维亚和突尼斯涌现,很多重要的罗曼式教堂建于十字军东征时期。

三、拜占庭式教堂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殖民地,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以基督教为背景。该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其突出特点是屋顶的圆形。

总的来说可以概况为四点

第一个特点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与古罗马的拱顶相比,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柱子与传统的希腊柱式不同,具有拜占庭独特的特点:柱头呈倒方锥形,刻有植物或动物图案,多为忍冬草。

第四个特点是在内部装饰上也极具特点,墙面往往铺贴彩色大理石,拱券和穹顶面不便贴 大理石,就用马赛克或粉画。马赛克是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成的。为保持大面积色调的统一,在玻璃马赛克的后面先铺一层底色,最初为蓝色,后来多用金箔做底。玻璃块往往有意略作不同方向的倾斜,造成闪烁的效果。粉画一般常用在规模较小的教堂,墙面抹灰处理后由画师绘制一些宗教题材的彩色灰浆画。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建筑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

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两大独立教派,一个是西方的天主教派,另一个是东方的东正教派。东正教曾是拜占庭帝国、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国的国教。东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拉丁十字形改为希腊十字形,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风格。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俄罗斯红场上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其特点是中央一个"洋葱头"形穹顶,周围八个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该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哥德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德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晚期发展为辐射状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

哥特式教堂特点如下:

第一特点是: 尖塔高耸,从罗马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予以整个建筑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

第二特点是: 飞扶壁,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飞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有的在飞扶壁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飞扶壁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第三特点是: 花窗玻璃,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哥特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第四特点是: 十字平面布局,扩大了祭坛的面积。尖形拱门,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法国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德国科隆大教堂、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约克教堂、埃克塞特教堂、格洛斯特教堂、坎特伯雷教堂、剑桥国王礼拜堂、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锡耶纳主教堂、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埃乌拉利亚主教座堂。在波兰、捷克和奥地利等有着罗曼式建筑传统的中欧国家,其特点也影响了这些地方的哥特建筑。在捷克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在俄罗斯圣母大教堂。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圣保罗教堂、圣派翠克教堂。

五、巴洛克式教堂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新建筑忧虑为颜色、光和树荫、雕刻的价值和强度描绘巴洛克式样。

巴洛克式建筑特点

在意大利语中,巴洛克意指"畸形珍珠",原意是奇异古怪,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重于内部的装饰,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多取曲线,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其全体常常穿插曲面与椭圆空间。企图以丰富多变的风格炫耀人们的视觉,并用夸张的纹样形式。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他最终完成了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及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有巴黎凡尔塞宫、路易十四广场、胜利广场,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巴洛克风格,也体现拥有雄厚财力的统治者崇尚精美,唯我独尊的时代雄风。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六、洛可可建筑风格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的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可可本身倒不像是建筑风格,而更像是一种室内装饰艺术。建筑师的创造力不是用于构造新的空间模式,也不是为了解决一个新的建筑技术问题,而是研究如何才能创造出更为华丽繁复的装饰效果。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可以说,洛可可就像是奶油般甜得发腻的巴洛克艺术。

建筑特点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镜厅。德国波茨坦无忧宫——位于德国首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是为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建造的一座洛可可式宫殿。无忧宫及其周边的园林于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美泉宫——是维也纳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的杰作,1996年,美泉宫及其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

欧洲建筑风格遍布全世界每个角落,并影响现代建筑向多元化发展。美国白宫就是古希腊立柱与古罗马拱顶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在晚清民初期间,基督教在各他兴建医院和学校的同时,也建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教堂,虽然规模也只有欧洲乡村教堂一样简朴。最典型的比较大一点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分布于下列各地:

西什库天主堂(北京) 、望海楼教堂(天津) 、天津西站老站房(天津) 、石室圣心大教堂(广州) 、徐家汇天主教堂(上海) ——华东第一大天主教堂、芜湖天主教堂(芜湖) ——华东第二天主教堂、洪家楼教堂(济南) 、济南老火车站 (远东第一站,92年拆除,2013年重建) 、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香港) 、圣约翰座堂 (香港) 、九龙玫瑰堂 (香港) 、维多尔天主教堂(湛江) 、青岛天主教堂(青岛) 。

至于巴洛克式建筑较多的出现在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城市。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最闻名。位于哈尔滨靖宇街334号的亨得利钟表眼镜店,始建于1925年,是Ⅲ类保护建筑。坐落在靖宇街392号老鼎丰始,建于1915年,是Ⅲ类保护建筑。位于哈尔滨南头道街113号的纯化医院,建于1920年,为砖混结构,是Ⅲ类保护建筑。

教堂源于欧洲,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它们不但有着超大的规模,而且在豪华程度上也无可比拟。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欧洲教堂犹如一个个历史博物馆让后人欣赏不绝,教堂四周布满了全是精美的人体雕塑和绘画,与建筑融为一体。最著名的是罗马西斯廷教堂大厅天顶上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壁画,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其罗的杰出而名扬天下。

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级别分类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礼拜堂等。全世界共有1,520座宗座圣殿,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欧洲,特别是在意大利。以下国家拥有10座以上宗座圣殿:意大利(539)、法国(168)、波兰(119)、西班牙(105)、德国 (72)、美国(68)、巴西(55)、阿根廷(45)、奥地利(30)、墨西哥(28)、比利时(27)、哥伦比亚 (26)、荷兰 (22)、加拿大(21)、印度(19)、捷克共和国(15)、委内瑞拉(15)、匈牙利(15)、秘鲁 (12)、菲律宾(12)、厄瓜多尔(12)、瑞士(12)。

最著名的世界五大教堂如下。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为世界第一大教堂,建于4世纪20年代,在建造过程中曾多次修改建筑计划,1615年,圣彼得教堂终于竣工,能同时容纳60000人举行弥撒,教堂呈十字形,长212米,宽137米,主体高46米,穹顶高138米,仅内部大殿堂面积就有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世界上最杰出的艺术家都为这座教堂贡献了自己的作品,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蒙克、贝尼尼、乌冬等。教堂内还收藏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艺术家的绘画与雕塑。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为第二大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它始建于1386年,到1485年才完成。长153米,宽93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一个高达107米的尖塔,能同时容纳近30000人聚会;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135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并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总共有2000多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6000多个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

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为第三大教堂,长116米,宽76米; 在教堂内部藏有著名绘画,美丽庄严的教堂内有四国王为哥伦布铜棺抬棺的雕像,以表达哥伦布的地方及他带来的西班牙海权的黄金时代。

第四大教堂为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天才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仿造罗马万神殿设计的教堂圆顶,是古典艺术与当时科学的完美结合,其圆顶是世界最大的圆顶,长158米,宽38米,能同时容纳15000人礼拜。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又称为圣母百花大教堂。这所大教堂的意义甚至超过米兰大教堂和塞维尔大教堂,与圣彼得大教堂并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标志着文艺复兴的开端。

第五大教堂是英国圣保罗大教堂,坐落于英国伦敦,是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攀登530级楼梯到达金色回廊, 可以欣赏到令人难以忘怀的伦敦景色。也是英国最大的,它在英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最著名的还有以下几座欧洲大教堂值得一提。

西班牙巴塞罗那神圣家族教堂(圣家堂),建筑师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i)的杰作。建于1882年,因为它依赖于私人捐赠,工程预计将在高迪逝世百年纪念的2026年完工,建成后将有12座塔楼,代表着12使徒,另外一座最高的塔楼代表耶稣,登上这些塔楼能够纵览全城。

俄罗斯莫斯科圣瓦西里大教堂,建于1555-1561年,为庆祝伊凡雷帝收复喀山而建,是俄罗斯的重要象征。建筑设计形如升腾而起的火焰,这在俄罗斯建筑设计中是没有类似的。

法国巴黎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的主教座堂,建于1163-1250年间,采用了哥特式风格,拥有塔楼、博物馆和考古时发现的地下教堂。它是巴黎极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与宗教场所,是法国丈量全国各地里程的起点。

英国伦敦西敏寺教堂,始建于公元960年,这里不仅是美丽的宗教圣地,还记载了英国的历史,是历代英国君王加冕以及安葬纪念著名人物的地方,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亦是安息于此。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建筑主要采用拜占庭风格,同时拥有其他各式风格的装饰。教堂上方有5个球形拱顶,立面上拥有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里面的金屋、珍宝馆、博物馆等藏品各异,值得仔细参观。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有近1500年的历史,是拜占庭式建筑的最佳现存范例。

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使徒大教堂,融合了罗马风格和巴罗克风格,相传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雅各伯安葬于此。

2022.8.11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