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后感
2021-02-19 15:31:18
  • 0
  • 0
  • 56

我第一次听到罗曼•罗兰写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书名,还是在50年前的一个大我22岁的右派口中知道的,他悄声地问我是否看过此书,我老老实实的说没有。右派分子犹如中国的犹太群体,文革中他们是占人口极少数的高级知识分子,聪明能干又胆小文弱。好比纳粹时期的德国犹太人,躲躲闪闪,走在路上一眼就能识别出来。正因如此,我才记住《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的比重,但直到30年后我才在网上下载到四册电子版本。

但是我怎么也读不进去,这也难怪,凡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太“高大上了”,缺少故事性、趣味性。虽然罗曼•罗兰也是法国作家,但是我更喜欢法国作家梅里美和大仲马写的小说类型,他们作品情节离奇的趣味性非常精彩。之所以该书如此不耐看,原来是因为《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它的艺术形式,正如“作者自称,不是小说,不是诗,而有如一条河。”有人评说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许多事迹都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

直到最近我再次读下去,才明白这是一部“意识流”的叙说情感的自传体,是一个精神病态者自说自话的经历过程。主人公一会儿笑一会儿哭,或亢愤或忧郁,或乐观或悲伤,随由作者任意描述。主人公性格飘忽不定,那怕遇见一件小事,就会风雨大作,随时改变个性,是一个疯癫的偏执狂。

此书老人不易看,特别是精神衰弱者不易看,看后让人非常不舒服,情绪不稳时请不要读此书,很影响睡眠。安静是老年人的立身之本,情绪平稳才能分享到小说给予的悠闲快乐的生活。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处于德国19世纪,已能够自由的创作,评击社会,又可满欧洲的随便旅行还不满足,实际上是对我国现实的一种讽刺。

该书还有一个缺憾的地方就是,由傅雷翻译的1957年版本,许多历史人物和地名与我们现在所知的叫法不同,他是“硬译”出来的中文发音。如果知识面不广就很难读懂。另外,虽然通篇描写的是一个音乐家的自传,但罗曼•罗兰对音乐好象是一个门外汉,涉及音乐常识和术语描写得很不专业化,使人看后增长不了一点音乐知识。平庸而冗长的心理自白,让人乏味无趣。

2021.2.19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